你相信吗?多巴胺不只能给人类带来快乐,也会影响蜜蜂的行为。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谭垦团队发现,当蜜蜂的天敌胡蜂来临时,蜜蜂大脑中的多巴胺水平会降低,并会在蜂群中传播警报信号。4月13日,该成果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那么,多巴胺会怎样影响蜜蜂的具体行为?外界因素会怎样影响蜜蜂多巴胺的分泌水平?这项研究成果会惠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谭垦。
多巴胺参与调节蜜蜂行为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它在人类和动物的欲望、冲动、奖励和成瘾的神经环路中起调节作用,是动物体内欲望系统的重要“调节者”,可以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
最初的研究认为,多巴胺只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而在昆虫体内,发挥对应作用的物质是章鱼胺。“现在,已经有明确的研究给出了多巴胺参与调节昆虫食欲和记忆的证据。”谭垦所说的研究,是2022年由福建农林大学苏松坤研究组与法国图卢兹大学的一个研究组合作进行的。谭垦介绍,这项研究首次揭示,多巴胺对蜜蜂取食欲望的调节机理和多巴胺对哺乳动物取食欲望的调节机理相似。当蜜蜂遇到盛开的花朵,或采集到足够的花蜜后,就会在巢脾上跳“8”字舞蹈。这时,多巴胺在蜜蜂大脑中分泌量增加;此外,在蜜蜂饥饿时,多巴胺在其大脑里的分泌量也会增加。“总之,蜜蜂的采集欲望越强,其体内的多巴胺分泌量越高;相反,当蜜蜂采集欲望受挫时,其体内多巴胺分泌量也会降低。”谭垦表示。
苏松坤研究组的研究揭示了“硬币的一面”——食物、跳“8”字舞等正向信号的刺激能增加蜜蜂多巴胺分泌量。但“硬币的另一面”——负向信号的刺激是否会导致蜜蜂多巴胺分泌量减少呢?“这就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谭垦说。
谭垦进一步解释道,负向信号包括生物信号和非生物信号两种。“天敌来临、同伴之间的争斗等是生物信号,非生物信号则包括不好的天气等因素。”
为此,研究团队选择了蜜蜂的天敌——胡蜂。有时,几只胡蜂就可以消灭一个蜜蜂群。因此,蜜蜂在进食时,往往需要避开胡蜂。同时,蜜蜂还会对胡蜂表现出警惕、恐惧和厌恶。
“我们在糖水中添加多巴胺以后,让蜜蜂通过摄取糖水的方式提高其大脑里多巴胺的水平。研究发现,即使蜜蜂知道放置糖水的地方有捕食者存在,也会降低对被捕食危险的恐惧,继续增加取食的时间。结果表明,多巴胺提高了蜜蜂的抗压水平。”谭垦说,“我们还发现,多巴胺对蜜蜂行为的调控是多样的——它对危险信号也能做出调节,蜜蜂通过降低多巴胺的分泌抑制采集欲望,从而减少出野外采集的行为。”
此外,研究还发现,蜜蜂有一个传递危险信息的复杂机制。在蜂巢内,发现险情的蜜蜂会用头撞击正在跳“8”字舞的同伴,导致后者舞蹈次数减少,而这一警报信号会激发出蜂群相应的防御行动。
投入应用前还需田间试验
谭垦团队的研究表明,蜜蜂体内多巴胺的分泌量会影响其行为。这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用呢?
“首先,这项成果有望应用于提升蜜蜂的授粉积极性,保障作物产量。”谭垦解释道,“现在,随着自然界中授粉昆虫数量的下降,蜜蜂承担着越来越重的授粉任务。如果能够在一些蜜蜂不太愿意去的经济作物上喷洒含有多巴胺的刺激性溶液,或许能够提升蜜蜂对这些作物的授粉积极性,达到增收目的。”
这项成果不仅可以用来提高蜜蜂授粉积极性,还可能被用于保护蜜蜂。“人们有时会在某些农作物上喷洒农药,这些农药往往会对蜜蜂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这项研究表明,如果能够向蜂群释放负向信号或喷洒多巴胺抑制剂,降低其多巴胺分泌量,蜂群取食欲望就会降低,它们接触喷有农药的作物的概率也会降低。”谭垦补充道,“这项研究也可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无害的驱蜂手段。”
当然,这项研究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只是初步发现多巴胺分泌量的下降会使蜜蜂的活动量减少。但具体喷洒多少多巴胺抑制剂能够在保证蜜蜂安全的情况下达到效果,还需要一系列田间试验。”谭垦表示。